Medidas aplicadas para melhorar condies de vida dos habitantes locais em aldeias assoladas pela pobreza em Xinjiang
百度设计开展“多彩兆麟”活动,组织开展书画摄影、广场舞、文化节等文体娱乐项目,开展养生知识讲座、义诊筛查、理发清洁等健康服务项目,开展纠纷调解、群防群治、环境整治、最美家庭等文明社区项目。二、主要做法为不断适应社区转型期的新变化和新任务,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工作能力,新城社区着力打造“三个平台、三支队伍、三个家园”。
一是由“文化惠民”到“文化悦民”。初次尝试,即取得诸多成效:这次的资源共享不仅充分发挥了社区与学校的优势,还让优秀的教育资源真正惠及到普通民众,在群众中产生良好反响。
三、成效与反响华商商圈党委作为自贡市首个商圈党委,于2017年7月在市委组织部、市工商局、高新区党工委的关心指导下正式成立。有的游客在集团微信上留言,“红色步道让百姓看到珍贵老照片、了解苏州革命历史,让老百姓珍惜现在的生活,感到苏州党的工作鼓舞人心。
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,必须牢牢抓住“带头人”这个关键,自上而下真正重视起来、紧张起来、行动起来,才能不断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。社区积极开展“党建引领促脱贫,助力农村精准扶贫”活动,组织辖区共建单位募捐价值5000元的生活用品捐赠给磻溪镇任家山村“爱心超市”,搭建“爱心彩虹桥”,助力精准扶贫。
(五)对标提升,建强基层党建队伍先后组织全区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基层党建科科长、社区党组织书记赴韩森寨街道、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、红庙坡街道、红专南路社区、世家星城社区等现场观摩,学习城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具体措施和特色做法,主动对标,积极借鉴,深入剖析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,进行区级层面抽查、街道督查、社区全面自查,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,列出任务清单,逐条整改提高。
(责编:黄瑾、秦华)
跳伞塔楼宇综合党委成立之初,就确定了注重协同开放的思路,建立起“订单式”精准定向服务的机制。对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刘清泓而言,他早已习惯了来访者们的惊叹。
除了规定基本任务,荣昌区还为干部遍访群众划出了重点:区领导重点走访特殊困难群体,要“多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线、精准脱贫一线、污染防治一线、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一线开展走访”;区级部门机关党员干部要利用好每年10月份的“集中走访月”,重点向群众宣讲政策、征求意见、解决问题、搞好服务;镇街每名机关党员干部每季度要组织召开或参加1次群众院坝会,重点抓好政策落实、意见收集、矛盾化解、指导发展等。
本期嘉宾简介:熊群力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组书记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,兼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、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。二带头示范,领导干部是旗帜。
探索改革,成效已经显现。
百度为居民提供更优质、更贴心的服务,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。
针对社区工作“人少事多、条块交错、行政任务和自治职能并存”等问题,社区党支部探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模式,将全社区分设成7个网格、成立7个网格党小组,并将直管党员、在职党员、离退休党员按属地划归到网格当小组内,不重复、不遗漏,使每个单元网格都成为有组织机构、有党员队伍、有活动载体的社区基本单位。通过LED宣传屏、微信群和发放传单的方式,让社区居民熟悉各类事项办事流程,在社区微信公众号开设社区“服务菜单”子栏目,让居民群众随时随地能查阅社区工作。
Medidas aplicadas para melhorar condies de vida dos habitantes locais em aldeias assoladas pela pobreza em Xinjiang
2019-12-14,澳门特首崔世安宣布,2020年将向每名永久性居民派发10000澳门元,非永久性居民派发6000澳门元。现金分享计划是澳门特区政府落实2008年提出 “与市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”施政理念的具体措施之一,至2019年已连续实行12年。
回归前夕的澳门,民生欠账。回归后的前10年,澳门着力打基础、搞建设,固本培元,振兴经济。近10年,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,特区政府走出经济低谷,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,澳门居民普遍受惠。特区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基金、社会援助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,逐步从2009年的57.8亿澳门元,增至2018年的180.5亿澳门元。澳门居民充分享受各项发展所带来的“红利”,满意度和幸福感逐年攀升。
民生稳,社会稳。澳门特区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把发展为民、民生优先贯穿施政的全过程,无论遭遇什么困难,都首先考虑保障居民生活安定。20年来,以保基础、提质量、多元化、惠当下、谋长远为目标,澳门特区政府统筹规划社会保障、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人才培养、防灾减灾等六大民生长效机制,全力构建制度先行、资源投入、短中长期措施结合、多个环节相互补充衔接、良性循环的制度系统,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成果共建共享。
开创性建立财政储备制度,构建“双层式”社会保障制度
澳门回归后,特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,调整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,不断深化制度改革,持续扩大覆盖面,逐步建立了“双层式”社会保障制度,不断编织和巩固居民的基本生活安全网。
2011年《社会保障制度》生效,标志着澳门设立了第一层社会保障制度,革新了供款制度,实施了强制性及任意性供款,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由主要行业扩展至全民。受益人数从1999年的不足2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8万人,增长近250%;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则增至11万人,是回归年的22.3倍。截至2019年9月,第一层社会保障参保率约为82.6%,养老金覆盖率约为76%,提前完成“澳门特区五年规划”的既定目标。
2018年《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》正式实施,标志着第二层社会保障的建成。该制度以储蓄积累式的退休基金作为运作模式,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及雇主的供款,通过对供款进行投资增值以提高退休后生活水平,是特区政府推动特区居民积极参与退休生活保障的长远措施,目前已吸引超过190个雇主加入。为鼓励居民参与,自2010年开始特区政府向每名合资格居民发放一次性的鼓励性基本款项10000澳门元。加上连续10年的预算盈余特别分配拨款,2019年每名合资格居民的公积金个人帐户累积的款项最高已达75643澳门元,涉及总拨款约256亿澳门元,受惠总人数约446000人。
改善民生离不开资源投入。特区政府审时度势,开创性地建立了澳门财政储备制度,并于2019-12-14正式生效。2012年财政储备初始规模为998.6亿澳门元,至2019年8月财政储备达5722.5亿澳门元,增长4.7倍。2019年7月,《巩固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资源》获立法会通过,法案建议每年将特区中央预算执行结余的3%指定给社会保障基金,作为其本身预算的年度收入。此外,特区政府由2013年开始向社会保障基金进行额外注资,分4年合计注资370亿澳门元。
政府统筹规划是主线,策划立足长远是方向,管理科学规范是抓手,资金充实可靠是保障。澳门特区政府多措并举,织密了社会保障网络,让澳门居民生活更安心,对未来更放心。
精准协助弱势社群,社会援助在多元化中提质增效
一个文明的社会,一定是对弱势群体友好的社会;只有每个人都跟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,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。近年来,特区政府实施精细协助弱势社群的理念,构建及健全相应的机制,加大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。
老有所养,跨部门联动协助,增进长者福祉。近年来,特区政府加快落实“2016至202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”,成立了跨部门的工作小组,有序跟进了450项短中长期措施。在个人所得方面,综合特区政府的各项福利措施,每一位老人家每一年实收73190澳门元,每月平均达到6099澳门元。包括独居长者的计划、长者日间中心家居护养服务、各类的长者院舍在内的各类服务,应有尽有,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。
弱有所扶,真金白银补助,加强对残疾人士关怀。特区政府自2011年开始实施《残疾人分类分级的评估、登记及发证制度》,提升公众对残疾人士的关注。“普通残疾津贴”及“特别残疾津贴”每年发放一次,补助力度逐年调升。残疾人士在就业、医疗等方面,也享有多项优惠政策。
幼有所育,15年免费教育,解决居民后顾之忧。从2007年起,特区政府全面落实推行涵盖幼儿、小学和中学的15年免费教育。加上从婴儿出生开始的补贴,教育过程中有倾斜的补偿,系列措施环环相扣,充分保障了婴幼儿得到适切的照顾、学生取得公平的教育机会。每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,也为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。
住有所居,重视居民住屋需求,务实推进公屋建设。特区政府全力落实“居有其所、安居乐业”的施政目标。2010年设立公共房屋事务委员会;2011年颁布《经济房屋法》;2015年进行修订,把“先审查后抽检制度”改为“先抽检后审查制度”,加快了行政审批流程;2017年再次修法,2018年11月《修改第10/2011号法律<经济房屋法>》获立法会通过;2019年8月《社会房屋法律制度》获立法会通过。在经屋建设方面,2018年经屋数目为37212个,比2009年的24558个增加52%;在社屋建设方面,2018年社屋数目为14020个,比2009年的5954个增加1.35倍。2009年12月至2019年9月,领取钥匙社屋家庭共9381户。
病有所医,扩大医疗服务供给,补助居民医疗开支。2009年特区政府财政按医疗保健职能的开支为28.4亿澳门元,2018年为73.9亿澳门元。因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,从2015年开始,扩大了非牟利医疗机构门诊和急诊的受惠人群,调升资助金额。推出“医疗补贴计划”以来,居民和业界反应良好。人口与医疗供应的相互指标维持在一定水平,每千人口对应的医生比、护士比、病床比等指标近十年总体呈上升趋势。
一个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的社会,正在澳门变得日渐鲜活。
此外,特区政府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。设立“人才发展委员会”, 推进精英人才培养计划,重视专业人员培养与发展,鼓励应用技术人才成长,着力培养科技人才,推出“千人计划”……“人才建澳”由理念上升为战略。特区政府还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。成立“检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暨跟进改善委员会”,修订《澳门民防纲要法》,制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、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,编制《澳门特别行政区防灾减灾十年规划(2019-2028)》,更规范、更全面地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。
“六大民生长效机制”,让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。正如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所言,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,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,民生得到持续改善。多点支撑、多重覆盖的民生保障网络已经初具成效,为澳门经济社会和谐善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【相关阅读】